在社区公益的道路上,真正可持续的力量,往往是源于本地的觉醒与参与。近日,上海壹棵松公益基金会在李子园社区举办了一场以“共建”为核心的社区领航员交流会。
01
系统复盘:听见居民的真实回响
共建会伊始,项目负责人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六月在李子园开展的重点服务项目——“我的人生长河”“园艺物语”“当幸福来敲门”。从流程设计到居民反馈,从志愿协作到落地成效。
其中,“园艺物语”活动中,追光主理人侯钢分享了他的切身感受。李子园社区的许多老人本就对种菜怀有深厚情感和经验,活动不仅唤起了他们与土地之间的亲密记忆,也激发了他们的表达热情与参与意愿。
侯钢特别提到,志愿者与社区领航员之间的默契配合,是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。这种彼此理解、分工清晰的协作关系,正是社区服务向专业化演进的标志。领航员们也代表居民表达了感谢,认为这些活动为社区注入了活力,也为长者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乐趣与温度。
在“我的人生长河”环节,陈杏英阿姨讲述了她年轻时务农的经历,朴素而真挚的回忆,让在场的听众动容。
02
角色转化:从“协助者”走向“行动主理人”
在共建会对七月“当幸福来敲门”项目的筹备讨论中,社区领航员主动承担起入户对象筛选与信息整理等工作。基于他们对居民日常的熟悉,提出的建议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,也大幅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。
可以说,社区领航员就是社区的“活地图”,他们的深度参与,让服务更贴地、更有效。在他们的推动下,大家不再只讨论“做什么”,而是进一步聚焦“为什么做、如何做得更好”。
03
志愿者公约:凝聚共识,携手前行
会议现场同步展示了《追光志愿者服务公约》。该公约也是让社区领航员理解志愿精神、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学习载体。公约围绕尊重服务对象、提升协作效率、应对突发情绪等关键议题提出具体操作建议,帮助社区服务者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性与回应能力。社区领航员作为服务执行一线的重要角色,通过阅读与讨论公约,也不断建立起从“热心居民”向“社区主理人”转变的服务意识。
04
一起种下的,不只是番茄苗
会议结束后,领航员代表与志愿者们共同参与了番茄种植活动。小小的种苗,承载着一整个季度的努力成果,也象征着社区助老服务在扎根中的点点希望。
赋能,从来不只意味着给予资源,更是点燃内在力量的过程。壹棵松愿成为这样的同行者,陪伴社区在一次次实践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力量。